Homo Bulla

天空中充满了孤苦无依的热气球
find me here: https://qoto.org/@affinis

人们为什么走神?

Woooooooooooow. 

果壳网:

  

(Paradoxian/译)你很可能并没有活在当下。大多数人闲暇时都沉浸在想象的世界中——读小说,看电视,看电影,玩游戏等等。而当面前没有书本或屏幕时,我们便会走神。

  

  

  
  
 走神、放空、恍惚、开小差……大脑这种跑去想无关当下 的事物的状态似乎是默认的 。图片来源: media.giphy.com  

走神似乎是大脑的天然状态。神经科学家们把大脑中与走神有关的区域称为“默认网络”,因为它通常一直都在活动,只在人需要集中注意时才会关闭。会怎样影响我们的愉悦程度呢?

 走神左右愉悦度  

在《科学》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中,马修·基林斯沃斯(Matthew Killingsworth)和丹尼尔·吉尔伯特(Daniel Gilbert)提出了这样的问题:许多哲学和宗教传统都告诉人们,幸福来自活在当下,它们的践行者也会练习抵抗走神的冲动而“着眼现在”。这些传统暗示我们,走神是不快乐的。是这样吗?

  

基林斯沃斯和吉尔伯特使用一款iPhone应用收集了2000余位用户的数据。这个应用会随机向用户弹出问题,询问他们的愉悦程度(“从‘很糟’到‘很棒’,您现在感觉怎样?”),正在进行的活动(“以下选项中,您现在在做什么?”),以及是否在走神(“您是否在想自己手头所做的事情之外的其他事情?”如果答案是“是”,用户还会报告他们走神想的东西是不快、中性,还是愉悦的。)

  

和以往研究一致,在约半数情况下,人们都称自己在走神。走神在几乎所有类型的活动中都很频繁,唯一例外是“做爱”——假设人们都是完事之后才回答手机上的弹窗。

  

  

  
  
 从2250名参与者中收集到的日常活动(圆点大小表示发生频率)和做这些事情时参与者的愉悦度。竖直虚线为平均愉悦度。其中46.9%的时间里人们都在走神。 图片来源:参考文献[1]  

而他们的新发现是,智者们说对了:人们在走神时更不幸福。事实上,比起他们正在做的事,“是否在走神”这件事更能影响主观幸福感。就像基林斯沃斯和吉尔伯特文章的标题一样:走神的心不开心。让我们不开心的不仅仅是白日梦。比如另一种想象性质的逃避,不由自主的梦境。人们报告得最多的梦境并不是梦见啥开心的事,而是梦见被追赶。

 那为什么还要走神?  

或者再想想看我们主观选择欣赏的虚构作品。这些作品常常是积极的,呼应着日常生活中让我们愉悦的事件或经历,观众有时还会将自己代入正在经历愉快体验的虚构主人公。但不少很受欢迎的作品都呼应着不愉悦、甚至更糟糕的经历。很多人会被恐惧吸引——比如僵尸、食人、连环杀手和酷刑室这类恐怖故事。另一些人则偏爱悲伤——罹患癌症的年轻母亲,得白血病的小孩;还有那些有关背叛、失去挚爱和遭受苦难的故事。我们掏钱欣赏这些让我们战栗或哭泣的作品。

  

大卫·休谟(David Hume)谈到过这种观赏悲剧时感受到的“莫名愉悦”,并且十分明智地指出,悲剧激发的负面情绪是一个人们的特性,而不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:“人们越是被打动、受感染,就越为所见的景象而愉悦。”

  

  

  
  
 走神其实并没有那么坏,也许有其独特的意义 。图片来源: Corbis/nymag.com  

我们的头脑这样运行实在是很奇怪。从演化的角度来看,你也许会以为我们会倾向于按能产生积极适应结果的方式行事,以增加我们生存和繁衍的几率。但花这么多时间思忖令人不快的虚构事件,到底有何意义呢?

  

这也许是个演化上的意外。我们的情感有时对虚幻和真实的区别不怎么敏感。这也是小黄片的原理——图像引起的反应几乎和真事儿一样。同理,我们之所以被虚构的可怖事件迷住,或许是因为考虑真是的恐怖事件显然是很重要的——如果有人预谋杀害你,不管这有多不愉悦,都值得你多想一下——而且,至少在某种程度上,我们会把想象当做真实。

  

但或许还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。来换个角度看,想想电影《明日边缘》。

  

故事发生在不久的将来。地球被外星人袭击,汤姆·克鲁斯饰演一个没有任何实战经验的公关发言人,他被卷入了战斗,然后瞬间被杀。出于本文无暇解释的复杂原因,他发现自己身处一个时间循环中,带着死前的记忆在战役开始前重生。他得以从过去的经历中学习,屡败屡战,越战越好,直到最终击败外星人。电影的宣传语是“生·死·往复”。

  

  

  
  
 《明日边缘》的宣传语“生·死·往复”。这个过程和人会走神之间有什么微妙的关系? 图片来源: Edge of Tomorrow/Forbes.com  

这部电影本质上是对电脑游戏经历的刻画,死亡会把你带回上次存档的状态。同样的主题也出现在电影《土拨鼠日》(Groundhog Day)里,其中比尔·莫瑞(Bill Murray)会重复经历同一天,学习新的技能,并最终成了一个更好的人。往上追溯,这一思路还在1904年的小说《愚人之渡防卫战》(The Defence of Duffer’s Drift)中出现过。故事的主人公是布尔战争中一位负责防御渡口的中尉。他的故事被作为一系列梦境讲述,从一个战败的噩梦开始。但在下一个梦中,他想起了上次的教训,并做到了更好;然后他又做了个梦,学到了更多东西,直到在最后一个梦中取得了胜利。这本书再版了很多次,多年来都被用于军事训练。

  

不停失败的经历当然令人不快,尤其是当你陷入了时间循环时。但我们可以看出,能反复探索不同的选项,从失败中学习并不带来任何真实的永久后果,是个多么杰出的能力。

 走神时,你正在动用这种能力  

这也是我们的想象力的用途。我们利用虚拟的世界来为真实世界做准备。评论家A·D·纳特尔( A.D. Nuttall)在他的《为何悲剧让我们愉悦?》(Why does tragedy give us pleasure?)一书中总结道:人类找到了一种方法来推迟或削弱达尔文主义的死亡踏车,如果不是完全彻底消灭它的话。我们让一支可以牺牲的军队——我们自己的假设——去打头阵,然后旁观它们受挫。

  

我将此称为“安全操练” (safe practice)理论。它既涵盖了想象力的诱惑,也包括了它的消极一面:我们之所以惦记着不开心的事,是因为这些事正是我们最需要为之准备的事。

  

虽然我们也有能力构造出愉悦的幻想,而且也常常耽于此道,但我们有一个冷酷的心理适应系统,它督促我们思考糟糕的情况,着迷于失败和痛苦,驱使我们思忖如果未来天塌地陷,自己该如何应对。生,死,往复。

  

(编辑:Calo)

本文来源于果壳网(Guokr.com),如需转载请联系media@guokr.com

评论

热度(4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