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omo Bulla

天空中充满了孤苦无依的热气球
find me here: https://qoto.org/@affinis

文学回忆录

萨特竟然支持过文革?!太可怕了,求一下出处_(:зゝ∠)_

海赤蜻蜓(Leslie Li):

上个月去浙江玩,被某人亮出她“木心真爱粉”的身份带着去逛了一上午一下午的木心博物馆。当时还是挺感慨的。门口书店翻了下文学回忆录,特别想看,特别想买,但最后想自己买一本没看过的纸质书往往是踩雷的预兆,就搁书单上了。
所以现在看到这篇我的心情也很复杂…

不多说了,等自己看完了原著(si quando)再老老实实写书评。
木心的原话被做笔记以后被读再被做笔记,如果我再对这篇笔记断章取义可能就甚于不像话啦。

  
  

杂食动物。:

  
   

心情很复杂。

   
   
   

之前我对木心的了解仅限于一本随便借来的诗集,那时候我的观感是【清淡可喜,不过仔细想的话字里行间都是异乡人的悲怆。为之一哭。】这样的,还有【温柔又略带苦涩,感觉像湖面下藏着万丈深渊。】这样的。

   
   
   

但是看完这本之后我对他整个印象都…………可以说有陈丹青的锅,毕竟是他的笔记,也不可能准确复述木心的原话,何况私人讲课的那样一种特殊语境、闲谈和文章也大有不同,这本书如果是30分,那么真相大概有50分,但没有用啊,还是不及格。从骨子里,思想、格局、眼界、性格气度这样的东西是无法改变的,读者也不是傻子,可能分不清哪些是陈丹青的,但木心的某些东西就在那里,确凿无疑。

   
   
   

这本书让我感到非常非常不舒服,其实两个原因,知乎上有一句说得很好,【一家之言,饭后闲书】。一家之言,是完全不能当正经文学史来看,学术价值为零,错误也挺多,文学价值则可疑。他个人观点太重,这本身不是问题,罗素写西方哲学史,一样全是私货,说到底不过是要写自己的哲学。但木心用不起文学史这样宏大的载体。文学回忆录,改成一篇篇散文随笔,只写他的文学随想,会比现在好一些,不过到底格局太小,卖弄机巧过甚,格言式抖机灵的语句太多,过于刻意的新见也有些多,复古倾向有点过头了,又沾染上太多的政治立场和个人经历带来的偏激看法。

   
   
   

我同情他的遭遇,但一个人如果永远陷在过往里咬牙切齿、恨意浓烈、又情不自禁要掺到方方面面去,就不是大家风范了。这一点事实上也不止是木心,十年文革,我并不喜欢遗忘,也并不想看原谅,我想看反思,但很遗憾只有妖魔化的回忆和含恨的否定。

   
   
   

他的政治观点,怎么说呢,很奇怪,他看过去的中国,用的是个人的眼光,只能看见自己的苦难,他讲起文革中自杀的作家,为的是凸出自己坚强活下来,讲起那些自杀的学生,居然说是因为他们不懂哲学,我看不见悲悯和同情,只看见一个人脱离泥沼之后的心有余悸和恨意,甚至带一点欣悦和得意,不顾那些曾经在泥沼中挣扎着沉默的人。何等可怖啊。

   
   
   

而他看现在的中国,用的又是民族主义的眼光,动辄要言强国,显得有点儿……尴尬。而且他本人游离在东西方之间,东西对比事实上很不容易,木心并不能做到客观而没有褒贬,我一直觉得东西方的特质不同,并不代表哪一个就不如哪一个,而木心对西方的很多用词都是正常的、健康的,然后说东方就没有这样的东西,当然他是主张中西结合的,可以理解他一片怒其不争的好意,但有点……唉。

   
   
   

然后他令我很起鸡皮疙瘩的一点就是他很喜欢夹杂自己的文学,文学创作的观点是不错的,但你非要在提到某作家的时候就说我就不学他的法子,我就怎么样怎么样,甚至直接作比较,说他的XXX文章和我差不多,但我的XXX比他好,更可怕的是还要攀亲戚,XXX是我文学上的舅舅,XXX是我文学上的表兄,XXX是我文学上的朋友,我知道他的意思是不把文学家看得太高远,而是亲切的引路人,但总有那么一点大言不惭的味道,很多话看了替他脸红,或者我是个不懂得天才的庸人吧,他常说天才的艺术家是有自觉的,大概是把自己也归于此列了,但自觉到了这个份上,可能还是要好好估量一下自己的斤两。在罗素的那个水准上,对古今哲学家的评价都是学术上的剖析衡量,从来不见那么多的自己。文人的狂气也常见,但须狂得可爱坦荡些,木心似乎还想把这种狂矫饰为谦卑平和,这就更令人不适了。

   
   
   

在豆瓣上看到这句话觉得很公允【一个文学评论家,切忌让自己显得比所有他所谈到的作家都更聪明,那是可疑的,也是一个职业操守问题。】

   
   
   

还有一点就是我觉得他的观点很不公正,尼采是他真爱,连带着就对这一类的文学都极尽褒扬,但何必捧一个踩一个,把很多人说得一无是处呢。不喜欢,不赞同,但也不一定就要否认。当然这个理由还是很主观的,可能和我个人喜好冲突吧,看到自己深爱的作家被这样提及总是让人不舒服的,我到底也不算很客观的人。

   
   
   

特别是读到萨特葬礼那段,真的很难过,是什么样的人,才会对一个文学家死后的哀荣这样不齿这样愤愤呢。在他看来好像大众都是盲从愚蠢的,参加文学家的葬礼只为了跟风起哄,他有没有想过有人真的为这个人的死而难过而哭泣?这是什么样的一种心理?我是没读过萨特,但我觉得他伟大,我为什么不能为他的死感到难过?如果我当时在那里,我就要去参加他的葬礼,送葬的队伍宏大,并不意味着组成者就渺小,更不意味着作者就渺小。我瞧不起那些自鸣得意置身于人群之外以保持清醒的人,自由意志有多薄弱,才会那么恐惧群体啊。何况向来把名利和才能挂钩就是很荒谬的事情,正反截然,死后凄凉固然不能代表作家不伟大,但死后哀荣同样并不代表他就不伟大,至于把两个作家的名利挂钩相比就更可笑了,他们都很伟大,我为那个死后哀荣的感到稍稍宽慰,为那个死后凄凉的感到不平,但并不意味着我就要说哀荣的不该哀荣,凄凉的更加伟大,请问这算是哪门子歪理啊。

   
   
   

不过木心也不总是那么刻薄,萨特所以遭殃,我度一下君子之腹,大概是因为他一度支持文革?……

   
   
   

哦让我比较郁闷的还有孔子和鲁迅,总觉得木心对孔子的误解很大啊……真是奇怪,不应该啊,读过论语的话,哪怕不赞同他的观点主张,但为什么会厌恶他的人格呢。我读论语,总觉得孔子其人是令我敬重的,而木心反倒宁愿取其文,我很想不通。而且反儒家和反孔子也是两个概念吧,那种理想主义的光芒我觉得无论如何也不该忽视的才对。另外鲁迅,木心似乎总有他介入时代过深,迟早都要过时的感觉,但我觉得不至于吧?具体的讽刺和观点会,但是那种精气神依然是动人的,反正我现在回过头去读鲁迅,只是越读越佩服。对鲁迅的葬礼也有所抨击,这就更见鬼,民族魂又不是他的意思,为他抬棺的人没有成才又是什么奇怪的逻辑??人家是出于真心敬重,又不是要沾沾才气。到底谁才是太功利的那一个呢。

   
   
   

哦哦哦补充一句,我很不喜欢散步那段,看似机智的刻薄讽刺而已,这样对陌生人,可见心胸,跑过一个黑人青年就说人家是暴徒???excuse me???

   
   
   

另外很多关于文史哲啊艺术啊宗教啊科学的观点都有些奇怪武断,比如艺术高于一切,哲学科学都要死亡,但这是个人观点的冲突了,也有些句子过于零碎,没有特殊语境还是不加妄断。

   
   
   

文风我不加评价,毕竟不是他自己的手笔。但开头讲希腊罗马的地方,不知怎么总给我一种刻意的自我感动的观感。

   
   
   

反正他给我的感觉挺像我系一位教授的,不过那位狂得比较诙谐可爱,很多话自己说着也是玩笑成分居多,并不当真,木心则似乎有点太认真了。诗我不懂,但自称博尔赫斯不如自己,我不知道是玩笑还是认真。我读的时候一直在想,一个人读了那么多书,中西都通,古今都懂,书画音乐都有所涉,为什么还是这个样子呢,可见有些东西大概也算天生的。

   
   
   

总之呢,如果当年我在纽约,这个课我是愿意听一听的,这个书呢,不能认真读,当饭后闲书最好,毕竟文字流畅,章节也短,比读长篇大论痛快太多,总之千万别太当真,特别是很多书没看过就把他的观点先入为主了,那大概有害。如果我高中看这个大概会觉得好,但幸好那时候没看。

   
   
   

槽了这么多可能要被木心的真爱粉打死_(:з)∠)_反正我这也是一家之言饭后闲谈啦,主要是论萨特那一节实在有点过分我被噎到了,不吐不快。这本书闪光点肯定还是有很多的,但并不足以盖过缺陷。很多地方依然是很有见地,论荒诞与真实那部分就很好,有一针见血之效,一些文学创作的观点也很值得借鉴的,但一个人读了这么多书,见解仅到这个层面上,也就是平平了。

   
   
   

很多事情,不是他的问题。只有3分好,非要吹成7分,看的人当然失望。木心是个相当不错的文人,比较渊博的学者,但自视过高,这几年被捧得也有点高,也不知道两大本我怎么就看完了,恶趣味……啊。

   
   
   

PS:我不懂为何离骚要浅读,木心的解释是深读就爱国、殉情、殉国,浅读则唯美……???离骚就是用来唯美的???屈原的一腔痛楚都是不宜读的了?还是说木心怕年轻人不懂事瞎跳江?……这是高估离骚呢还是低估读者。

   
  
 

评论(8)

热度(27)